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9年,總部設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
是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企業中糧集團、法國DANONE(達能)、丹麥ARLA FOODS(阿拉福茲)分別是蒙牛的第一、二、三大戰略股東。
與國際乳業先進管理水平接軌,形成了集奶源建設、研發生產及銷售為一體的大型乳制品全產業鏈,規;。集約化奶源比例達100% 。是中國領先的乳制品供空商,擁有液態奶冰淇淋,印粉,護酪等多品的產業矩陣,以及友之友、純甄、冠益乳、真果粒優益C、未來星等拳頭產品。 先后與3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以更優質的產品服務國民健康,為提振中國乳業當好"排頭兵” 。
截至目前,蒙牛擁有95家子公司,在全國建立了38個生產基地,海外新西蘭、印度尼西亞各1個基地,年產能合900多萬噸。
蒙牛成立營養研究院
9月27日蒙牛對外宣布,將成立營養研究院,并在產品研發、技術轉化、理念倡導、科普交流等維度展開工作。蒙牛方面稱,將持續在乳品營養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加大投入。
據悉,依托營養研究院,蒙牛將加大與學界的科研合作與交流,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開展產學研合作,將科研成果高效轉化應用于產品和服務,產生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目前,蒙牛以“中國 - 丹麥乳品技術合作中心”、蒙牛達能研發中心,研發資源網絡覆蓋全球60余家科研機構。
今年早些時候,蒙牛與內蒙古農業大學共同成立了乳酸菌聯合創新實驗室,蒙牛(北京)研發中心也成立并投入運營。
蒙牛集團研發副總裁俞偉祖今日表示,將通過建立一個開放性的研發合作平臺,重點關注國民生命全周期的營養,包括生命早期營養、老年營養、疾病與亞健康人群營養、以及公眾營養與慢病防治等領域。通過最大化地利用科研資源、轉化科技成果,豐富營養健康產品供給,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國民健康。
在此基礎上,營養研究院將開展五大方面工作,包括開展前沿性的營養健康科學研究、在本土和全球范圍內推進科研合作、將最新的科學研究技術和成果用于新產品開發、為市場和法規提供學術支持,以及建立教育與科學溝通平臺。
蒙牛營養健康論壇及營養研究院成立大會在京舉辦
以“專注營養健康、每一天每一刻為更多人帶來幸!睘槭姑拿膳3掷m在乳品營養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力量已經取得了很多可喜的進展。營養研究院的成立將在產品研發、技術轉化理念倡導、科普交流等多維度上助力蒙牛深化“守衛國民營養健康”的目標,論壇現場,和蒙牛共聚一堂的嘉賓陣容相當龐大,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教授國際乳品聯合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名譽主席宋昆岡先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農科院奶業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加啟教授。嘉賓們就營養、健康、創新等行業熱點話題進行分享,為國人健康獻計獻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牧業和乳制品加工業實現了從微弱到強盛的跨越式發展,今天的乳制品產量較新中國成立之初翻了4.3萬倍,牛奶已經成為了人人可享用、人人愛飲用的日常食品。作為中國乳品領軍企業
蒙牛在全力支持健康中國行動,增進國民營養健康方面責無旁貸,蒙牛堅持與國家政策同頻共振助推“健康中國”戰略實施
促進營養健康與產業發展融合,把國家戰略落到實處。蒙牛堅持以創新為驅動力,把最先進的營養研究成果運用到產品開發中,以滿足廣大消費者對營養健康產品的需求。蒙牛將依托營養研究院加大與學界的科研合作與交流,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開展產學研合作,將科研成果高效轉化應用于產品和服務產生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今年,蒙牛與內蒙古農業大學共同成立了乳酸菌聯合創新實驗室,蒙牛(北京)研發中心也成立并投入運營今年世界腸道健康日峰會上,中國營養學會與蒙牛共同成立了“健康中國營養+聯盟”上周在全國營養科學大會期間蒙牛與中國營養學會正式簽約“健康中國營養+聯盟”標志著蒙牛參與推進健康中國行動促進國民健康大事業的決心。截止目前蒙牛已建立專業營養研究團隊,研發資源網絡已覆蓋全球60余家科研機構。蒙牛營養研究院將通過建立一個開放性的研發合作平臺,重點關注國民生命全周期的營養,包括生命早期營養、老年營養疾病與亞健康人群營養,以及公眾營養與慢病防治等領域最大化地利用科研資源、轉化科技成果豐富營養健康產品供給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國民健康,讓健康中國紅利惠及千家萬戶。
蒙牛友芝友乳業成立于1998年,立足湖北市場,不斷發展壯大。一直以來,友芝友不忘初心,歷經市場嚴苛考驗,堅持生產“高品質、放心奶”陪伴一代人的成長,多次被評為“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2006年,友芝友乳業并入蒙牛體系,開啟強強聯合之路,迅速向華中市場拓展。并協同蒙牛、中糧和法國達能的全球研發資源,生產、供應鏈保障能力,實現品牌產品不斷迭新與超越,更與丹麥科漢森、美國杜邦-丹尼斯克等國際知名企業戰略合作,通過洞悉市場需求,為廣大消費者貢獻最好的乳品與最美的味蕾享受,實現國際化高標準乳制品的中國創造和中國質造。